Invest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Risks

GRI 201-1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severe climate change globally, the resulting effects and impacts are issues which businesses must take seriously. Besides meeting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policies, we also hold meetings to discuss the risks arising from climate change, analyze future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such risks th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fields and engage in project-based management to fulfill the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國現行政策導向低碳排生產,本公司亦透過產能分析管控,以節能模式進行生產,並依據產品別進行大數據分析調整,降低碳排放量,達到友善環境之目標。本公司藉由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布的「TCFD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來評估氣候變遷對公司造成的影響,並鑑別出氣候風險與機會,擬定相應對策以因應風險:

治理單位

Regarding the governance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the President is responsible for coordinating and lead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in controlling related issues.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several sub-committees have been formed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issue assessm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s and impact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to ou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風險與機會

The Company actively develops solutions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its operations and finances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s climate resilience.

Risk types and opportunities Potential effect
Transition risks

隨著國內外環境相關法規日益嚴格,政府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與碳中和目標,對企業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例如,需依規定設置一定比例之再生能源、落實用電轉型,並推動包材減量、產品碳足跡揭露等措施。若企業無法即時配合政策轉型,將面臨合規風險、營運成本上升、供應鏈壓力增加,甚至喪失市場競爭力等不利影響。因此,積極回應轉型要求已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課題。

1.若未符合政府對碳排放、能源使用等環境相關法規,可能須繳納碳費、碳稅或罰款。

2.政府持續推動再生能源政策,如強制設置綠電比例、用電大戶義務等,將使企業需投入額外資源建置綠能設備或採購綠電。

3.消費者日益重視低碳、環保產品,若企業未能提供相應對策,將可能面臨企業形象受損或銷售減緩之風險。

4.國際品牌與大型廠商逐步要求供應鏈碳盤查與減排目標,企業若無法配合淨零轉型,將面臨訂單流失或合作中斷之風險。

Physical risks

1.颱風、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率提高,可能導致廠區或供應鏈所在區域出現斷電、供電不穩、物流中斷或設施受損,進而影響生產排程與營運持續性。

2.因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分布不均,可能出現乾旱、限水等情況,對依賴大量水資源之製程構成風險,增加營運中斷或需投入額外取水處理成本的可能性。

3.氣溫上升將提高空調、製程冷卻等能源使用需求,進一步提升用電負擔與碳排放壓力,亦可能導致設備過熱、效率降低,影響生產穩定性與營運成本。

1.極端氣候(如颱風、暴雨、洪水等)可能對機具設備、廠房設施及人員安全造成損害,進而影響營運穩定性與人力調度,亦可能導致額外修復成本。

2.天候異常可能導致原物料供應中斷或延誤,需額外延長倉儲與備料天數,以降低生產風險,進一步造成工廠排程延遲、生產作業進度受阻。

3.因氣溫上升與氣候不穩定,冷卻與空調系統使用頻率與強度增加,造成能源消耗與營運成本上升,同時亦面臨原料供應減少與價格波動的壓力。

氣侯機會

1.本公司積極規劃導入各項再生能源設施,並同步評估建置儲能系統,以提升能源自主性、降低對傳統能源之依賴,同時有效減少碳排放。

2.優化生產設備及整合相同性質產程,降低清洗作業次數(CIP),有效減少清洗用水量與廢水產生,不僅節省水資源成本,也符合日益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法規。

3持續推動製程與設備優化,提升產品良率以降低生產過程中之食品廢棄量,並結合綠電與儲能設備建置,展現企業對環境友善與永續經營的承諾,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與利害關係人信任。

1.持續推動節能減碳方案,降低能源使用量,並提升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效率。

2.未來新廠房將依循綠建築標準設計建造,並搭配低耗能、高效率設備,進一步優化能源管理與提升環境永續性。

3.積極投入低碳產品及服務的研發,結合創新技術與低碳能源應用,拓展市場競爭力並滿足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需求。

上述風險類別包含轉型風險、實體風險與氣候機會,其影響期間涵蓋:

▪短期(3年內)

▪中期(3~5年)

▪長期(5年以上)

The Company has assessed the aforementioned risks, and identified the climate-related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may cause significant financial effects,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strategies:

R (Risk)/O (Opportunity) Financial effect-/+ Response strategy

環境相關法規要求

國內外法規及政府溫室氣體管理要求,耗能企業需設置一定比例再生能源,推動包材減量及產品碳足跡調查。

1.繳納碳費增加營運成本。

2.再生能源電力憑證採購費用上升。

3.違法罰款增加營業費用。

1. Strengthening green R&D and innovation.

2.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投資綠色能源設備。

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實體風險

颱風、洪水頻率與強度增加,降雨模式改變,平均氣溫上升。

1.廠區停工導致營收下降。

2.機具設備損壞造成財產損失。

3.用電量增加提升營運費用。

1. The location of a new factory is determin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isk of natural disasters.

2.評估現有廠區天災風險並執行風險減緩措施。

3.興建綠色建築,使用再生能源。

綠色發展機會

發展綠電與儲能系統,提升用水效率,減少CIP清洗次數,改善製程提升產品良率,減少食品廢棄。

1. Additional expenses are incurred for the installation.

2.用水用電成本降低。

3.可申請節能設備補助。

4.多元服務與商品提升品牌聲譽。

1.積極推動廠區冰水主機汰換工程,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降低耗能。

2.持續推動包材輕量化設計,減少材料使用量,達成節能減碳與降低環境負擔之目標。

極端氣候事件及轉型行動對財務之影響

Financial effect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颱風或強降雨造成的洪災,可能導致營運據點停工及設備損壞,造成短暫出貨中斷;乾旱缺水則影響產線正常運作,當缺水情況發生時,需透過降低用水量、跨區運水或與其他廠區調貨等方式維持供貨,進而提高營運與運輸成本。

Financial effects of transition actions:

低碳經濟轉型面臨廣泛的政策、法規、技術及市場變化挑戰。依據這些變化的性質、速度及重點,在分析期間內,碳費及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再生能源法規,以及消費者偏好轉變,均可能導致營業成本上升或銷售量下降。

為因應上述轉型風險,公司積極推動節能減碳專案,致力於降低營運及供應鏈中能源消耗、水資源利用及廢棄物排放等對氣候的影響;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投資綠色能源設備;同時加強綠色產品的研發與創新,以滿足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需求。

此專案將帶來公司資本投入與營運成本的增加,但有助於長期降低氣候風險並提升企業競爭力。

風險管理

由研發、品管、人資、股務、產製、採購、財會、稽核、工安等單位組成風險管理小組,依據各單位之職掌,進行整體性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提升對公司相關議題的掌握,提供決策層擬定因應策略,如通徹盤查復電儲電系統,並建立緊急應變計劃程序,以因應突發性缺電,降低營運損失。而在生產方面,透過不定期召開管理會議,並持續的調整與控管產銷量,以利庫存管理及減少存貨成本,另為提高原物料品質、維持穩定供料來源,將尋求契約農業及第二供應商的協同合作,減少氣候變遷導致的缺料危機,以期降低對營運產生之衝擊與影響,同時進行各項能耗盤查,從而降低與控管水資源、能源與資源的損耗,進一步將可利用之資源,循環再利用。

en_USEnglish